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百天节点将至的时间窗口,业内对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审批重启的预期也在升温。多方信源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重启CCER的条件矩阵正在搭建,中国碳交易有望形成全国碳权交易市场+CCER交易市场并进的新格局。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对CCER重启预期表示肯定的并非只有袁理。北京某私募基金创始合伙人康子冉告诉记者,“此前相关部门曾发布公告暂停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申请的受理,并着手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因为《暂行办法》施行中存在CCER交易量小、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当前全国碳配额交易市场开市,CCER项目备案有望重启,但预计未来政策与先前或存在一定差异。”
市场对CCER交易市场的期待值变高,与中央、部委和多地动态密切相关。今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多地最新举措也加速了市场对于CCER重启落地的预期。以北京为例,8月初,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公开对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进行招标。
此外,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也有望加快,将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等领域。10月15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央行正抓紧推进碳减排工具的设立工作。碳减排工具将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领域。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发放贷款,之后可向央行申请碳减排的资金支持,并公开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占明告诉记者,《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健全碳排放抵消机制的要求对全国碳权交易市场会产生较大影响。
陈占明表示,“碳排放权抵消机制是一个很好的连通不同碳市场的机制。碳排放抵消机制最早来源于《京都议定书》中的一种灵活履约机制,应用在全国碳市场中,可以让企业发现比碳市场成本更低的碳排放配额进行交易。当前这一机制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制约是自愿减排项目的审定工作已经长期停滞,这使得很多的自愿减排额度没有办法真正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而这次的文件提出将更多的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有望促进自愿减排项目的审定重新开放。”
有接近部委的人士对记者分析,虽然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但CCER市场重启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只包含了电力这一个行业,如果电价保持不动,碳交易效果整体上难以向上下游传递。随着条件矩阵的逐步搭建,作碳交易市场现在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会把多行业纳入进去,CCER最终也会纳入。”
碳权市场迎百天
CCER交易市场审批重启预期的升温,正值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百天节点到来之际。目前该市场总成交额超8亿元,呈现出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逐渐走低的整体趋势。
康子冉对记者分析,成交活跃度低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只纳入了电力行业,其他高污染行业没有纳入。“交易所已陆续开展相关培训,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全国碳市场并进行开户流程指导及交易能力建设。”
陈占明表示,由于全国碳市场刚成立,很多企业对于碳市场还处于观望阶段,甚至对于交易方式和交易规则都还处在学习过程中,因此交易量低是非常正常的。
此外,为减少短期对于控排企业成本的压力,免费碳配额分配比例相对较高,也被视为诱因之一。
“现有的价格是欧洲碳市场的十分之一不到,对企业的碳减排激励作用有限。从欧洲经验看,初始免费配额是决定碳权价格的关键,从减排激励看,逐年稳健上涨,而非大涨大跌的碳权价格走势,对于逐步激励企业减排技术的投入更为有利。一旦价格波动过大,企业对于碳权价格不确定性增强,会影响企业对于减排技术投入的规划。价格过低,也会造成企业减排意愿不足,价格短期过快上涨,企业成本压力过大,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康子冉介绍。
有企业方对记者透露,由于长期看涨碳价,配额惜售现象较为普遍。袁理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根据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决定是否买卖,目前大部分企业选择将多余的配额进行储存,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
袁理认为,在碳市场启动初期,参与主体受到控制,配额松紧程度偏向缓和,从而使市场平稳启动。“我们认为随着市场逐步发展,配额价格与交易量将会得到显著改善。一方面,未来将适时引入机构及个人投资者从而促进交易活跃度。另一方面,多个行业已开展碳排放测算及上报工作,八大行业有序纳入配额总量有望扩容至80亿吨/年。由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减排压力不可谓不大,预计配额将加速收紧推动碳价上行。”
袁理这一推论的原因在于国际对标。“全国碳市场目前配额价格在50元/吨徘徊,而欧洲碳价60欧元/吨。我国碳价远低于海外成熟市场碳配额价格,国内碳价存在进一步上行空间。”
随着首个履约期临近,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始出现趋于活跃的新迹象。陈占明表示,对全国碳市场的效果难以根据这三个月的运行进行简单判断。“我国过去进行试点碳市场的时候就出现非常显著的一个时间特征,也就是在履约清缴期接近的时候成交量会明显上升;而我国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截止日期是今年的12月31日,因此,在这个日期之前判断市场热度尚言之过早。”
上市公司布局提速
CCER重启预期升温,叠加全国碳市场交易新格局,正在带来产业链条各个节点的激荡,表现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布局的提速。
康子冉认为,CCER有望利好风电、光伏、生物质燃料、林业以及有碳捕捉技术的企业。“未来CCER逐步放开,随着CCER碳权价格的上涨,可能有更多企业申请CCER核证,CCER的碳权供给会成为碳市场供给的辅助补充。我个人初步预计,平价的陆上风电、光伏等已具备经济性项目难以再申请CCER,生物质发电等经济性较差项目仍有望继续申请。”
据康子冉分析,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发电行业碳排放总量约40亿吨,若考虑有配额不足的企业碳排放量约占行业排放总量的一半,按5%抵消上限计,CCER需求上限约1亿吨;2030年左右,八大行业全部纳入碳市场,涉及排放总量约100亿吨,CCER 需求上限约2.5亿吨。因此CCER需求上限将由1亿吨(2021年碳市场起步)逐渐上升至2.5亿吨(2030年碳达峰),碳达峰之后总需求量逐渐下降。
从供给端来看,基于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信息统计,披露的签发减排量为4636万CO2e。实际签发量可能为7800万吨CO2e,目前可交易量约5766万吨CO2e。截至2019年底,CCER累计成交量约2.0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6.4亿元。备案的7800万吨减排量中,有约1980万吨用于试点碳市场的抵消履约,约54万吨自愿注销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余由项目业主等继续持有,约5766万吨。进一步考虑已备案项目的年减排量,为10737万吨CO2e/年。假设风电、光伏能够申请CCER,仅十四五新增装机对应CCER即可达到1.1亿吨CO2e,如此可能会导致CCER供给过剩。
CCER重启预期之下,林业碳汇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从上市公司公告梳理来看,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涉及相关业务。其中既包括林业、园林、纸业等产业关联公司,如东方园林近期宣布与中国林产品集团在林业碳汇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岳阳林纸与浙江丽水、宁波奉化启动林业碳汇开发等;也有其他产业龙头加入林业碳汇大军。
以顺丰控股为例,公司将在2030年实现每个快件包裹的碳足迹相较于2021年降低70%,并为此制定了十年减碳行动路线,拟通过调整用能结构、升级运输及业务模式、深入应用科技手段,以及林业碳汇和碳交易等其他途径来实现减碳目标。
这将如何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表现呢?康子冉分析,以纸业企业为例,由于森林资源每年吸收碳排放,能够申请未来的CCER,如果公司持续进行林业碳汇的开发,大量的林地资源能够为公司带来额外的业绩弹性,并且随着碳权价格的上涨,这种业绩弹性会更明显。
除了林业碳汇之外,填埋气资源化相关公司主要还是集中在环保类企业,包括百川畅银、北清环能等。其中,百川畅银是国内最大的沼气发电投资运营商,此前有10多个垃圾填埋气治理项目取得了国家发改委CCER备案注册文件。
袁理介绍,目前可以用于全国碳市场配额抵销清缴的项目包括可再生能源类项目、林业碳汇项目、甲烷利用类项目。从项目经济效益角度,填埋气发电资源化经济效益突出,利润弹性102%~339%,远高于碳汇、风电及光伏项目。此外,风电、生物质利用、光伏、餐厨处置、垃圾焚烧的利润端弹性依次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