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发布,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研究员,请他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周月秋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金融时报》记者:您是如何理解《意见》的战略定位的? 周月秋:《意见》是自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75届联大宣布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引全国“双碳”工作战略方向的最重要基础性文件。 一是顶层规划。《意见》回答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关切,给出了方向指引。比如明确“双碳”目标“战略决策、必然选择、庄严承诺”的三个重要性质;提出“双碳”工作“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五项要求;制定十方面三十一项重点任务,描绘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二是全面动员。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还存在较重任务;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凝聚更多共识与合力。由中央制定并发布意见,有利于统一全党认识和意志;有利于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形成攻坚克难的战略定力。 三是责任目标。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始终如一。从过往看,中国于2009年12月向世界宣布“2020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后,采取积极行动,减排目标已大幅超额完成,向全世界彰显了言必守信、行必有果的大国担当。从未来看,本次《意见》通过将碳达峰碳中和总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量化、可跟踪的具体目标,进一步增强我国落实气候责任的信心,彰显中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责任承诺的坚定决心。 四是宏伟蓝图。《意见》是“双碳”工作“1+N”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1”,一方面将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将与后续能源、工业等分领域方案,以及科技、金融等保障方案一同构建起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通过《意见》看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布局? 周月秋:《意见》对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进行战略布局,重点聚焦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体系、建设低碳交通和发展低碳建筑等方面。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推动高碳行业绿色转型。通过制定高碳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去产能、控新建、严准入、强预警”等措施,加速高碳项目的绿色转型步伐。另一方面,加快低碳产业发展。三次产业要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业低碳技术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体现到具体行业上,要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低碳产业相融合等。 第二,打造清洁安全能源体系。未来,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意见》不仅明确提出了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三阶段目标,而且围绕目标,确立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以节能减碳改造打造能效“领跑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加快煤炭减量步伐。三是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四是全面加速电力、电网等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在运输结构方面,将提高铁路、水路承运比重;发展绿色物流。在交通工具方面,将加快发展新能源车船,推进智能交通,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在配套设施方面,将推动加氢站建设,构建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在公共交通方面,将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行车、行人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第四,发展低碳零碳建筑。低碳建筑涵盖着三个重要环节的绿色转型:一是规划环节注重生态绿化。二是建材生产和运输、建设环节做到节能环保。三是建筑运行环节的低碳化。 第五,强化绿色低碳科技赋能。以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为依托,推动绿色低碳科技的革命性创新: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另一方面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包括智能电网技术、储能技术、氢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有望加速发展,绿色技术评估、交易、创新的体系和平台将更加完善。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在“双碳”工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周月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绿色金融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支持传统行业减碳、支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围绕服务“双碳”目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有序建设;绿色融资的标准体系和创新试点统筹推进。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其中清洁能源贷款余额3.2万亿元,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达8000亿元,位于世界第二。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未来绿色金融应进一步发挥“四大功能”,更全面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 第一,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助力减排目标达成。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以11月在英国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为契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将陆续更新编制“国家自主贡献(NDC)”,进一步提升碳减排雄心。减排目标的背后,是居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模式、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结构以及世界贸易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更是围绕绿色发展主题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绿色金融通过资源配置,引导、助力各国减排目标的顺利达成。 第二,发挥“价格发现”功能,服务市场机制建设。运行持续、稳定、有效的碳市场能够促进碳排放的价格发现,进而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推动减碳目标更有效率执行。从全球看,《巴黎协定》第六条提出建立减碳成果的国际转让机制,随着今年协定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减碳成果国际转让的实施细则和核算框架可能会加速完善,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建设速度可能会随之加快。从我国看,《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完善配合分配管理的要求,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将加速形成。绿色金融通过资金和产品支持,发挥自身在收益定价和风险定价方面的天然优势,促进碳排放交易活跃度提升,进而产生更公允和有效的碳排放交易价格,形成连续的价格曲线,为推动市场化减碳机制奠定基础。 第三,发挥“资金融通”功能,推动绿色转型。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全视图、全流程、全谱系的配套融资支持。一是积极支持优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期限和成本相适应的资金支持。二是重视支持现有高碳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强与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战略对接,关注传统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和市场优化调整,匹配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支持方案。三是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以获取权益性资金用于绿色低碳项目运营。四是探索与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不同业态的绿色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联动协同,发挥更大合力。五是关注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援助,做好全球气候资金的金融服务。 第四,发挥“风险管理”功能,应对低碳转型风险。在碳达峰碳中和的三阶段目标指引下,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将呈现逐步加速趋势,将伴随传统能源、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新兴产业的绿色替代,以及新旧动能的有序衔接。在这个过程中,转型不畅也可能形成一定风险。今年以来,全球部分主要经济体均出现能源供需紧张,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上行的局面,我国部分地区也出现“限电”现象,既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也凸显了全球能源绿色转型“阵痛”。绿色金融应该关注和管控减污降碳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风险,以稳健的金融服务助力产业链供应链有序转型,保障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 《金融时报》记者:商业银行如何构建与“双碳”工作相适应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周月秋: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大力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五大支柱”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环境信息披露不断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近期,央行创新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大关键领域,以“先贷后借”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碳减排贷款本金60%的低成本资金支持,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加大信息披露,加大第三方对信息准确性的验证,释放出引导绿色信贷投放的有力信号,将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低碳的业务将进一步提速。 商业银行自身则应以服务“双碳”为目标,加快完善自“上”至“下”、由“内”而“外”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全方位、多层次支持绿色转型,促进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上”关注政策导向,完善治理体系。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需密切配合我国“双碳”政策导向,积极探索绿色金融转型路径,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机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着力构建专门委员会统筹、高管层负责、各机构各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全面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效率和运行水平。进一步提高“双碳”工作长期性、深刻性和广泛性的认识,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特色,加快制定具备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中长期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安排。 “下”着眼具体落实,优化融资供给。一方面,围绕产业绿色转型目标,通过优化差异化的授权、定价和资源分配机制,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资源投入;稳健助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支持工业、建筑、能源、交通等传统领域节能降碳改造中的金融服务需求;紧密跟踪国家政策导向,审慎评估“两高”项目融资风险,积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另一方面,伴随绿色经济新业态快速涌现,为适应绿色发展主体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特征,商业银行应持续稳步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适配性。特别要结合前面提到的央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关键领域的资源投入。 “内”强调内部控制,强化风控建设。商业银行应前瞻性预判和应对绿色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升级内部风控体系,关注转型过程中的潜在不确定性因素,对投融资开展绿色分类管理,将环境和社会风险防控嵌入到客户准入、审查审批、授权授信、贷后管理全流程、各环节,并依托金融科技赋能提高智能化管控能力。但也要防止对于减碳的过度反应,促进安全降碳,对于在节能减碳转型中面临短期经营困难的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满足其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其走出困境、实现稳健转型。 “外”倡导对外合作,深化交流协同。当前,金融行业对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已经高度一致,未来有必要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持续深化交流与合作。一是强化开放、共享的理念,进一步统一发展绿色金融的行业共识,推动形成更多为行业共同遵循的标准。二是健全对外信息披露机制,向更加规范、透明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转型,促进不同机构间借鉴学习,建立成熟的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生态。三是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合作平台作用,就共同关注的议题深入开展研究和探讨,推动绿色金融机制、成果、经验的国际交流。(图片 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