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碳交易市场建设未进入“深水区” 提高市场活跃度须收紧配额

发布时间:2023-06-27

关键词:碳交易、碳配额、碳泄漏

碳交易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政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时至今日,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偏低、流动不足等问题仍未解决。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为570.38万吨,累计成交额3.11亿元,同比均下滑接近60%,意味着碳市场活跃度今年正进一步降低。

“活跃度不足的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尚未进入减排‘深水区’。”6月24日上午,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者论坛上,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表示,当前我国企业拿到的碳配额过多,交易动机不强,提高市场活跃度首先须收紧配额。此外,市场中出现的“碳泄漏”现象也值得关注。

提高市场活跃度 首先要收紧配额

张俊杰认为,不少证据表明,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存在超发情况,大部分企业手握比较大的配额数量,并没有多少交易动机。他表示,首先应该收紧碳配额数量,让控排企业真正感受到碳排放监管压力。

其次,全国碳市场目前采用的是强度控制的方法,需要过渡到以总量控制为目标的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碳排放基准值在逐年收紧。生态环境部今年3月发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显示,相较上一履约周期,各机组碳排放基准值整体收紧。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发电企业可获得的配额将减少。

张俊杰还指出,市场不活跃的另一个原因是参与方较少。目前只有电力行业的2000多家火电厂参与,且没有机构参与交易,买卖规模很小。在他看来,根据此前全国碳市场于“十四五”期间将石化、化工等八个高耗能行业逐步纳入的计划,后续碳市场扩容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扩容节奏。“八大行业是主要排放行业,同时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管控节奏太快,可能会对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

现阶段制约碳市场行业扩容的原因,还与碳排放数据可得、可靠问题未解决有关,这也限制了碳市场当下的发展。

提防减碳过程中的“碳泄漏”现象

碳排放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中国区域碳市场如何影响企业?张俊杰也做了相关研究,重点放在企业碳排放、创新和“碳泄漏”方面。

“中国的区域碳市场,碳价水平相对较低,履约不是特别严格,市场交易也非常不活跃。”在研究之前,张俊杰一度怀疑碳市场对企业的影响效果。但在试点中的七个区域碳市场,尽管有交易不活跃、碳价不高的情况下,但整体还是有用的。

研究显示,碳市场对企业排放、创新的影响效果较为明显,在地方碳市场开始交易之后,纳入管理的企业碳排放量减少了16.7%,碳排放强度下降了9.7%;纳管企业的气候专利占比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企业间“碳泄漏”现象也确实存在。具体来说,在母公司内,涉及碳排的生产项目会由纳管子公司向非纳管子公司转移。

同时,相较于碳市场交易中才产生的碳减排效果,公司“碳泄漏”现象更为前置:早在2011年,我国宣布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后,企业便闻风而动,在子公司间转移生产项目和排放。

事实上,业内普遍认为,由于各地政策和覆盖范围差异,借由碳市场和环境规制政策去限制碳排放,可能会导致部分高排放产业在地区间转移,即“碳泄漏”现象,从而削弱全国整体的减排效果。

对此,张俊杰表示,随着区域碳市场并入全国碳市场,中国各个区域间的“碳泄漏”会逐渐减少。但面向国际,由于目前只有区域层面的政策而缺乏全球统一协调的碳价,中国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全球“碳泄漏”问题。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能源知识
请您留言

千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400 850 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