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10月27日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两年多来,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表示,全国统一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系统将于近期上线运行。为了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深化气候投融资、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推动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强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工作。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将启动
“我们已组织建成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将于近期上线运行,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提供登记、交易等服务,保障市场安全、稳定、有效运行。”夏应显表示。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生态环境部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两个市场互为补充,共同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各类社会主体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要求,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并予以登记后,可以在市场出售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夏应显表示,生态环境部从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领域起步,首批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项目方法学,这是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下一步还将分批择优发布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逐步扩大市场支持范围。”夏应显称。
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23年10月2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65亿吨,累计成交额194.37亿元,碳价格维持在50元-80元/吨左右,形成了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碳价。
据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2021、2022年度配额已于今年8月完成发放,目前正在有序展开清缴履约,履约完成率已超过60%。
夏应显表示,下一步,要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生态环境部每年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收集了6000余家企业的数据,上述7个行业和发电行业的直接排放总量加总,占全国的比例超过70%。并组织对上述7个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查要点、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专题研究。
“要坚持稳中求进,优先纳入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潜力大、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夏应显称。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夏应显表示,2022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大地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低碳试点示范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是我国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重要举措,去年8月有23个地方入选了气候投融资试点。
夏应显介绍,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与各试点地方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推动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气候投融资试点在工作机制、标准体系、产融对接、创新示范等关键环节发力,出台配套政策,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地方储备近2000个气候友好型项目,涉及资金近2万亿元;获得金融支持项目108个,授信总额545.63亿元。
千瓦科技公众号
千瓦科技视频号
用手机微信扫一扫
您所计算出的排碳量为: kg
为了抵消 您的碳足迹,需种树
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