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从工程到服务,综合能源产业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21-01-26

关键词:能源企业、综合能源服务

最近和能源企业交流比较多,经常会被问一个奇怪的问题:


你们这个服务,项目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交流,一种是以工程项目为主的,每个项目都有单独投资回报率;另一种是以服务为主的,服务本身就是现金流,如果说ROI的话,公司的股东才能算ROI。


因为服务不是工程项目。


个人认为,综合能源产业要走出今天以项目为核心的红海竞争,其必由之路在于从工程到服务的转型。


从名字开始说起


综合、能源、服务,其实是三个相互联系的名字,背后代表了思维的融合。


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们对应到三个通俗的词汇,五星级、酒、店


问题一,综合能源服务是不是搞多种能源?

这问题的关键词就是能源。其实现在的综合能源服务,我感觉不少人把它简化成了多能联合、多能互补,比如大家一股脑的去搞三联供、集中供热了。


同样问题:五星级酒店是不是只会卖酒?答案当然不是。


问题二、综合能源服务是不是搞能源项目?


五星级酒店是不是搞五星级酒店的项目?答案当然不是。


五星级酒店需要硬件的基建投资,也卖各种酒和美食,但是五星级酒店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围绕客户旅行需求的综合服务。


综合能源服务需要综合能源的硬件和基建,也提供各种能源,但是综合能源服务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围绕客户用能需求的综合服务。



所以不要用建五星级酒店的逻辑去理解五星级酒店的服务——能建五星级酒店的建筑公司多如牛毛,但是能把五星级酒店的运营做成百年品牌,确保长期服务质量的,屈指可数。


综合能源服务+智慧


现在大家也在提“综合能源服务+智慧”,其实这是三个时代的变迁。



能源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强调资产规模、投资收益率,强调基建。这就是当下综合能源的基建逻辑,无非以前大家投电厂、建电网,现在投三联供、投能源网络,从资产本身的角度来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逻辑。


综合能源服务,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维,即传统工程、设备和基建如何向服务业务转型,设备即服务、能源即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信息化起到了串联的产业链作用,所以提升服务效率,这是真正意义的“综合能源服务


综合能源服务+智慧,比如现在大家谈的很多的“平台生态”、“社群流量”,其实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即广泛的物联和AI数据驱动,使得服务从“产业链”,升级为“产业网”,是一种网状协作的,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这也是阿里的曾鸣教授所说的“生态协作”+“数据智能”,双轮驱动的智慧商业模式。


而现在的综合能源,很多人眼馋于“能源互联网的平台经济”,嘴上喊着“新业态、服务转型”,最后无奈的干着“跑路条、抢项目”的活。


很有趣的现实。


综合能源服务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综合能源服务的第一性原理,是整个能源行业发展重心的改变:从过去强调“供给侧的发输”,转向“需求侧的配售用”,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范式、组织范式、商业范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过去以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为首要目标,所以在技术范式上强调大系统的安全可控;在组织范式上强调集中化、科层式管理;在商业范式上,更接近于自然垄断或者寡头竞争的刚性价格回收机制。


由于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兴起,比如氢能、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等,使得能源供给侧的可靠性要求大幅度下降,因为在需求侧有足够的灵活调节手段,在技术范式上是配售用的多元、多向、柔性、互动、分层自治;在组织范式上是多主体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协作;在商业范式上,是以价格信号为导向的多边多元、灵活的服务贸易。


而传统能源企业原有的,以资产投资为导向的集中式管理组织架构和文化理念,则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综合能源服务的商业逻辑变迁


供给侧思维的综合能源,其实沿用的是原有的自然垄断OR寡头竞争模式下的资产化思路:我建了电网/电厂,你总不能不用吧,你用了必须要给我钱。其本质是:有了硬件,自然就有了现金流。


但是需求侧的综合能源服务则不然:你硬件再好,如果服务不好,我可以不付钱。比如分布式光伏因为屋顶漏水没有及时维修,业主不付钱;建筑综合能源,因为LED灯泡坏了没有即使更换,业主拖延付款;商业综合体出租率太低导致用电量不足,约定的节能量达不到,业主不愿意付款。这些现象都是持续的服务交付无法适应项目实际,导致的问题。


那种“有了硬件,必然能收钱”的商业逻辑,在需求侧那里是不成立的,所以用供给侧思维去计算项目收益率和风险,综合能源项目的成功率大致在5%以内,大量项目被筛除了。


所以综合能源项目成了红海竞争——各大能源巨头以收益率和风险为标准,少量的优质项目引来各路投资方的争抢:大家都有低成本资金,没有绝对的技术护城河,所以只能靠争夺。


但是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是不一样了。


能源服务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


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GDP占比一直在70%~80%左右,我国大致在50%。


这个20%的差距,个人认为不是在面向消费者服务的第三产业,而是面向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育不完整,未来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最典型的就是高端制造业,其本质就是面向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我认为能源服务的产业化,也是是弥合这20%差距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选择第三方的能源运营服务,这些企业可能是传统的能源企业,也有大量的专业公司,企业主把能源看成一个专业的,可以外包给第三方的业务,就像企业的餐饮服务,进行专业服务采购。


企业运营环节的专业化,第三方化,也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渗透的最核心要素,比如美团美菜,就是美团给商家配送优质菜品的专业化服务。


我认为,如果BAT想进军能源互联网,一定不会在什么多能互补、园区供热站这种重资产的领域进行纠缠,其核心价值就是如何利用数据智能、构建平台化、生态化的企业级能源运营服务。


而这恰恰是传统能源企业在技术、理念、组织这些方面最大的短板,是一种第二曲线的竞争关系。


不是融合,而是重生


有些专家提出的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网、信息网、社会网的多网融合。


我认为这个观点可以继续往前推一下,这种关系不是水乳交融一般的物理融合,而是一种Na+Cl=NaCl的化学反应,是一种叫做氯化钠的重生。



能源网和信息网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二次设备融合,而是“源网荷储充车”的机器智能社交;


社会网和信息网的融合,不仅仅是“社区共享电工”,而是一种数据智能驱动的,打通能源价值服务环节,把传统能源服务的链式结构,变成能源价值的网状协作生态。


我觉得这可能是阿里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在能源互联网落地的某种可能愿景。


能源服务,从产业链到产业网


能源服务只有从传统的产业链,走向产业网,才是能源革命的最大意义之一。


以投资基建为目标的综合能源,其基本的商业合作形态,以产业链为主,这个链条很短,最大的竞争在市场营销环节。


而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多边多元的能源服务,是一种网状的,带有2B端社交属性的价值生态平台。



这里的核心在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网络复杂度提升,从以项目为核心的一维产业链,到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二维服务价值网络,最终上升到增加数据维度的三维价值空间。


所以未来的综合能源服务,从生态复杂度来说,是比基建为主的当前产业链高两个复杂维度的产业综合体。


这才是能源服务最大创新可能性——当复杂维度提升,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可能性就大幅度增加。


BAT是一种三维的商业空间平台,这才是BAT打破原有商业格局,形成新的价值高地的最核心原因。


而这也是为什么BAT一直没有进入能源的原因——因为市场发育度不够,导致原有一维产业链格局很难被打破,但是随着市场化水平提升,客户意识的增强,我认为未来新玩家进入的可能性会很大。


智慧的综合能源服务,数字化的价值在高维


智慧的综合能源,大家都在思考数字化的价值,甚至经常有人会问:你们的数字化平台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这是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思维,在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业务。


数字化的价值,绝对不仅仅是帮用户装几块电表,把用电数据采集上来,然后用各种酷炫图表展现出来——虽然这是大多数所谓能源数字化平台在干的事情。


数字化的价值,是在二维的平面网状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基础上,增加一个数据的维度,使得生态体系成为立体,新的生态模式成为可能性。


换句话说,数字化的价值,绝对不是点对点:业主用了你的平台,业主省了钱,你赚了软件费。


而是在三维的,多对多的空间里,去寻找效率提升的可能性,并且催生新的服务链接——这很像是一种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育,一个新的知识获得,会让神经元与更多神经元在三维空间里增加更多的链接,催生出新的创意。

当业主的负荷数据经过分析,可以降低交易风险,甚至不同的负荷曲线打包成不同的交易品种,带来新的金融服务机会,最终以设备服务打折和赠送备件方式反馈给业主。这样的数据驱动+多边生态的商业模式,你说投资回报率如何计算?


所以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玩法,这不是线性外推的投资回报率,而是整体价值效率的最大化,最终客户得到了想要的价值——这个价值一定不完全是节约。


所以互联网行业有个笑话——记得我们当年是为了省钱才开始网购的,现在你能完全离开外卖和电商么?双十一剁手省了多少钱,没有人说得清,但是你已经离不开那个生态了,你也是生态的一部分。


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生态空间复杂度越高,价值交换网络越复杂,数据智能发挥的作用越大。


这也是目前大家发现能源数字化价值体现很难的原因——当你的商业模式只是一维的,以卖电表+搭售软件的方式推销,而无法催生更丰富的多元服务业态,数据在用户自己那里是无法快速变现的——客户对能源并不专业。


这也是能源大数据平台未来必然走向第三方平台,走向第三方服务的价值基础,数据资产的使用,比拥有更为重要,而使用的生态越复杂,价值创造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出租车公司自己建的调度平台,是永远无法与滴滴去比拟的原因——只有第三方,才有构建复杂生态的可能性。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能源知识
请您留言

千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400 850 3050